- · 地方治理研究版面费是多[08/04]
- · 《地方治理研究》投稿方[08/04]
- · 《地方治理研究》期刊栏[08/04]
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论文_共识逻辑下地(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6.2.2 过程要素:公共价值的回归 6.2.3 结果要素:道德与秩序并存的共同体 6.3 逐步构建复式型地方治理社会动员共同体体系 6.3.1 推进地方政府服务改革以消解
6.2.2 过程要素:公共价值的回归
6.2.3 结果要素:道德与秩序并存的共同体
6.3 逐步构建复式型地方治理社会动员共同体体系
6.3.1 推进地方政府服务改革以消解偏好主导
6.3.2 理顺社会公众“垂直参与”以纳入共识要素
6.3.3 加大社会组织作为共识聚合中间“资本”的投入与培育
6.3.4 塑造“偏好聚合”的复式型地方治理社会动员共同体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情景模拟实验调查设计及被试描述性统计
B.访谈提纲
C.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D.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E.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文章摘要: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社会动员作为地方治理的政策工具和治理形式,被赋予新时代活力,在地方政府治理和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治理意义,尤其是在公众参与下的共识走向下,从“对社会动员”转向“由社会动员”成为地方治理中社会动员的路径方向。本文聚焦于地方治理中社会动员的路径研究,通过关注社会动员中地方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共识逻辑关系,在识别地方治理中社会动员路径特征、现实困境和行动解构的基础上,探索促成具有共识性的地方治理社会动员路径。本文以地方治理中社会动员的路径研究为主题,以共识逻辑为基本线索,关注地方政府和社会动员两大动员行动主体在社会动员路径中的表现,在此研究基础上从整合性角度考察如何实现地方治理中社会动员路径的优化。地方政府与社会公众的社会动员行动关系和共识状态是本文的根本遵循。为回应和解答本文研究问题,本文首先在学理上分析了社会动员相关研究的文献背景和基础理论,通过社会动员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分析构建了社会动员路径的研究框架。随后对33个异质性案例进行fs QCA分析,发现当前我国地方治理中社会动员路径具有共识取向的发展趋势。具体而言,地方治理中社会动员路径具有社会公众自下而上的自主动员和地方政府自上而下的“对话式”动员两种组合路径,两种路径组合形式均体现出共识取向的意义,即在地方治理社会动员路径中地方政府、社会公众或两主体对在社会动员路径行动中对内部共识或互动关系中共识的追求,共识是当前我国地方治理中社会动员路径的一种发展趋势。但囿于社会公众自下而上的自主动员路径受限于“近视效应”的原因,这种路径也存在着共识差异问题待有效解决。进一步地,社会公众和地方政府两大社会动员行动主体在社会动员路径中的行动如何表现?一方面,基于社会公众“近视效应”下“消极响应”的现实行动困境的案例分析,提出地方政府在回应公众“消极响应”时表现为非对称“对话”关系和碎片式“应对”的象征性共识形式,进一步表现为地方政府与社会公众关系下动员路径的“共识弱势”。另一方面,通过205名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的情景模拟调查实验研究,考察地方政府在社会动员路径中的行动模式,发现地方政府在社会动员路径过程中表现为“偏好性共识”特点,其作为一种官僚共识在官僚惯性下的“偏好主导”塑造了其行动逻辑和对社会动员路径选择过程的解读,当然这种行动模式产生了对地方治理中社会动员路径的局限性。基于对当前我国地方治理中社会动员路径的形式,以及社会公众和地方政府行动主体的行动分析,对地方治理中社会动员路径的优化研究提出学理性设计。地方治理中社会动员路径的优化需要着力于如何消解地方政府偏好性主导特征,以突破现有局限实现有效的共识性“对话”关系。在对称的主体“对话”空间、不同主体偏好要素聚合以最大限度容纳社会动员行动中的共识要素和协商民主政治生活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偏好要素聚合的路径优化思路,形成了以“要素聚合”为特点的复式型地方治理社会动员共同体的优化路径。这种路径体系通过“地方政府—基层政府—社会组织—社会公众”的社会动员纵向结构实现,以及其结构内部的各环节的“共识传递”作用于整体结构的共识形成,即形成利益联结和行为协调的社会动员共同体,形成有利于地方治理社会动员路径中共识形成或共识差异消解的内部力量和稳定结构。
文章来源:《地方治理研究》 网址: http://www.dfzlyj.cn/qikandaodu/2022/0705/707.html